战列舰的主炮为何有多种不同的二联装三联装甚至四联装?

战列舰的主炮为何有多种不同的二联装三联装甚至四联装?

军舰上火炮的口径普遍比陆军要大,是因为军舰的搭载能力比陆军部队要强。同时身管一般更长,因为直到坦克出现之前各国陆军除了一些攻城炮外对于穿甲的要求并不强烈,但是对于榴弹杀伤性能比较看重。但是海战本质上就是互相捅装甲的作战,所以穿深重要。除了对弹头设计外,更长的身管也是增强火炮穿深的重要手段。

(对抗木质装甲时代帆船还可以布置多一些火炮)

后来出现了金属装甲,防御和攻击的天平向防御倾斜,因此需要更大口径更长身管的火炮。但是当时材料技术不过关,火炮身管增长需要更粗的炮管避免火炮承受不住推进药的威力,所以当时的大口径火炮都很沉。

(一战英国战列舰,可见即便是在炮口位置,炮管厚度也与口径相当)

那么火炮这么沉了,整个推动机械也不会多轻。需要的人力也多,那么人力多了肯定需要有一定的防护。

与此同时,一艘船不可能无限大,想要多安排火炮就要尽可能的将火炮密集布置。但是前面提到了,金属战舰时代不大可能使用帆船式的侧舷布置主炮(小口径炮还行,后来出现了炮郭)那么一门炮你需要四面包裹一层装甲,那我两门炮并在一起不是可以省一部分装甲也省一部分空间么。于是出现了双联装主炮。

进一步的出现了三联装主炮,但是新的问题诞生了。火炮炮弹发射时候的气流会互相干扰,影响精度,三联装火炮齐射普遍是中部炮塔实际射击时间比左右炮慢0.0几秒(各国不太一样)。

(意、俄式设计共鞍火炮是三炮或两炮联动的,节约重量但是也更容易损坏。炮中轴距离太近也影响了射击精度)

华盛顿条约限制了战舰的体积,此时随着观瞄设备的发展,各国发现火炮形成的气浪对于火控设备有影响,所以提出全前部布置概念,让尾部观瞄设备保持不被炮口风暴干扰。于是出现了极端的四联装设计。不过法国的其实是两个双联装炮并列,实际左侧两炮和右侧两炮互相使用不同系统。而英国则是自己鸡贼希望用新条约让新式战舰不比自己的老家伙们强太多,所以决定缩小口径,管子来凑,于是搞出了四联装火炮。日本那个三联装60L155换成双联装50L203也是鸡贼行为。是为了占吨位的。

但是,实际上火炮联装越多性能相互影响越明显。所以并不会无限增多炮数。而且火炮越多炮塔重量太大并不利于火炮旋转,也不利于下层舱室布置,且甲板开口过大对于甲板强度也有影响,何况这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设定也是挺不可取的。

这都是说的主力舰的大口径炮,要是小口径炮则是另一回事,比如我们著名的1130近防炮,那可是11管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相关推荐

萝卜种子哪里来的
体育平台送365彩金

萝卜种子哪里来的

📅 06-27 👀 572
请教,ACCESS数据库打包后窗体、文本框均无法复制、粘贴了怎么办?
纬来日本台
365天稳定更新

纬来日本台

📅 07-15 👀 9576
新还珠之折磨紫薇
365天稳定更新

新还珠之折磨紫薇

📅 07-02 👀 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