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信息摧毁能力成为现代战场体系生存能力新的评价标准。据媒体报道: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78天之后,南联盟军队仍保存了70%以上的战场设施可用率。通过这则报道我们可以看出战场建设对于保存作战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须清醒认识,如果现在还完全以抗火力摧毁标准来衡量战场建设水平就大大落伍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抗信息摧毁能力和抗火力摧毁能力对于评估战场体系建设来说具有同等权重,没有强大的抗信息摧毁能力,整个作战体系在战时将陷入瘫痪无法运转。
(五)寓军于民成为现代战场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传统意义上的战场,是专门开辟用于敌对双方作战使用的区域,一般有地域或者战略方向的限制,即使是上世纪60-80年代我国建设的“三线”战略工程,覆盖范围之广前所罕见,但仍属于特定区域内军事目标的重点建设。现代战场体系,除了覆盖范围广、没有明确边界之外,战场内作战保障涉及更多民用设施,比如发电厂、交通、通信装备、城市防空设施等,从用途上来说没有明确的军用、民用之别,寓军于民才能确保整个体系更加完善。
重构现代战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重构我军现代战场体系,必须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军委关于推进战场建设的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强军目标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提升我军战斗力为唯一检验标准,坚持“凸显战略能力、集中规划布局、分布建设实施、体系化联合调试”的原则,科学分析研究未来信息化战争对战场体系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军事强国有益建设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军情的战场体系建设路子,努力在本世纪中叶建成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体系完备的现代战场体系。
(一)与时俱进,坚持用科学、发展、全局理念作指导。思想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时代在进步,战争形态在发展,要积极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勇立潮头做信息革命的弄潮儿,善于用最新、最前沿的军事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及时敏锐捕捉到军事变革的渐变点,才能用于科学指导强军实践。人类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战争已经进入信息化形态,客观要求我军在重构现代战场体系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全局的理念。科学理念指的是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明确任务使命、科学推进建设进程、科学进行评估验收;发展理念是指要始终追踪新军事变革进程,始终关注世界军事强国军事改革成果,始终以国家战略利益拓展需求为牵引,始终聚焦军事科技进步对军队建设的激励效应;全局理念是指坚持全球战略利益和周边战略利益并重,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合理处理好当前与长远、信息化平台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军用与民用、重点与一般等关系,蹄疾步稳推进我军现代战场体系建设。
(二)科学制定与战场体系建设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军战场体系建设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要着眼未来作战和国防建设实践需求,科学制定出台我军现代战场体系建设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首先,正规、完善的运行机制是确保整个建设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要从总部、战区和军兵种三个方面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健全决策、执行、监督、保障、评估等职能,做到上下衔接,相互配套。要从联合作战需求入手,进一步破除战区之间、军兵种之间、军地之间的壁垒,统筹统建,齐心协力谋发展。其次,现代战场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确保其顺畅运转。要制定出台一整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通过法律途径确保整个建设过程有法可依;要通过军地联合育人的方式,培养一大批精通军事理论和多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要制定专款专用的经费保障计划,确保整个建设活动资金充足不断档。
(三)坚持以战斗力标准来衡量现代战场体系建设效果。全军坚持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各项建设和工作之中,也包括战场体系建设。是否有利于提升我军战斗力,应作为衡量战场体系建设效果的唯一尺度。首先,要在深刻洞悉现代战争致胜机理的基础上,量化分析其对战场体系建设提出的精确要求,并分门别类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有的放矢搞建设才能事半功倍。其次,要立足我军建设现状和职责使命,剖析我军战斗力形成因素和战场体系组成部分的对应关系,不能盲目照搬外军经验,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建设思路。第三,要牢固树立“建为战”的建设理念,坚决摒弃一切与战斗力标准不符、华而不实的建设项目,采用过程评估、验收评估和应用效果评估相结合的监督问效机制,确保建设过程纪委、审计部门全程介入,责任到人、失责必究。
(四)以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方式抓好建设与管理。回顾我军历史,以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方式进行战场建设和管理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之一。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战场体系的军、民属性进一步交织、重叠,推进以军民融合方式共建共管战场体系,体现了时代发展特征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内在需求。首先,从国家层次来讲,要将战场体系建设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形成国家部委与军委之间的联合决策机制,从源头上明确资源投入、职责权限和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社会经济发展与军队建设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地方政府层次来讲,要本着“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在省市政府与战区、军兵种之间构建“议建议管”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科技优势为战场建设贡献力量,军队要充分发挥战场建设成果的民用功能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第三,在具体战场局部来讲,要构建战场资源建、管、用的有效协调机制。和平时期,不能守着资源白白浪费,在充分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战场体系中具有民用性质的功能,形成以用促建、稳步提升的良性互动局面。
(五)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全面提升建设综合效益。我军现代战场体系建设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路线,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效益观念,探索“科学论证、组织试点、总结提升、全面推进”的集约式发展路线,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按照总部统一制定的战场建设规划,在具体建设时,首先要依据承担的职能任务对战场体系进行科学定位,根据功能定位量化分解详细建设指标,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投入与产出、一般与重点、硬件与软件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廓清建设思路。
其次,由于重构现代战场体系是一项探索性的活动,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内容必须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例如在战场网络环境建设上,要突出信息采集、处理、分发、运用能力建设,以实现功能积聚效应为目的,对各种型号的通信、网络装备依据战场实际情况,分别采用分布式、地域式和辐射式组网方式进行尝试,寻求最佳性价比方案。第三,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战场体系全面建设。要严把装备采购关、建设质量监督关、经费使用审计关,充分运用建设质量反馈机制,多措并举确保建设效益最大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